2022年8月24日,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自主研发的“智能海啸信息处理系统”(英文名称:Smart Tsunami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简称STIPS)业务化应用专家评审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海洋和地震领域的多位业内专家组成评审组。
评审会上,研发团队对STIPS系统开发背景、系统功能及亮点、系统测试评估、应用推广和未来展望等情况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系统是预报中心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智能化海啸预警决策系统,系统设计架构合理、功能完整、性能稳定、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能够满足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业务化工作需求,评估测试的海啸预警时效性和准确性达到国内和国际海啸预警业务运行指标。与会专家一致同意“智能海啸信息处理系统”通过评审,并建议进一步加强系统的优化和完善,并积极开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应用推广。
据悉,预报中心承担着我国沿海地区、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及全球重点关注海域海啸监测与预警信息发布职责。为了充分贯彻落实预报中心“十四五”海洋预警报业务发展规划,践行“自主化、智能化、全球化、精细化”为主要特征的海洋预警报业务格局发展理念,提高海啸预警自主创新水平,推动海啸预警业务高质量发展,助力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预报中心于2018年成立智能海啸信息处理系统创新研发团队。团队以预报中心“十四五”规划为指导,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从零开始,按照分布式的模块化设计方案,应用Python语言实现系统的自主研发。历经多年努力,初步完成STIPS1.0中英文两种版本的研发和测试评估工作。
STIPS系统集成了地震信息和水位数据的处理、分析和显示、定量海啸数据库、海啸实时数值预报、产品制作和一键发布等多个功能模块。除了具备现有系统的全部功能外,本系统还应用了基于机器学习的震源机制估算方法,得到较为合理的震源机制,从而提高海啸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在水位数据处理方面,针对全球潮位数据不连续的问题,应用了片段化数据的水位特征值提取技术,方便预报员快速提取海啸观测信息;海啸数值模拟方面应用基于GPU并行的全球化海啸数值模拟技术,在时效性和应用范围上都有了大幅的提升。
STIPS系统初步具备以“自主化,智能化,全球化,精细化”为主要特征的海啸预警业务平台,最大程度实现平台的自主可控性、可移植性、易维护性,彻底摆脱依赖外部软件公司的局面,为国内、国际全天候海啸预警服务能力吃下定心丸,进一步提升我国海啸预警业务自主化水平。同时,也为我国海啸监测预警技术与应用平台的技术输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助力中国软件系统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化,进一步提高我国海啸预警事业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
文章来源:海洋知圈